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战场在乡村

摘 要: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建设让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要让中国美,关键是要乡村美;要让乡村美丽,关键是要让农业的生命力在乡村得以延续。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青山绿水,还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途径,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唯此,才能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 美丽中国; 乡村; 现代农业; 农民合作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3.006

一、“美丽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安居乐业是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美好社会的魅力之体现。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起源于定居生活和农耕生产,它使人类逐渐走出了渔猎而食、随遇而栖的丛林生活,并在原始公社制度下形成了以氏族为单位的早期村社聚落(如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文明)。而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载体,乡村、城市和国家都是定居生活的延伸。如果说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定居是以水草丰美、动物繁盛的处所为选择,工业文明时代则是以工商业发达、资本聚集的场所为选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1]178-179伴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商品供给呈现爆炸式增长,使人类的消费生活越来越丰富多样。这一时期,人们期望安家落户的地方,除了就业、收入和个人发展机会的考虑之外,还包括对下一代的教育、自身的社会福利与基本保障、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衣食出行的便利、社区治安与卫生、人际关系等因素。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世界性难题,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濒临枯竭、农业污染与粮食短缺、人口与就业以及贫富分化等所谓“人类困境”①现象,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各国的必然选择。为此,中共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号召全党、全国以“美丽中国”为宏伟目标,努力将中国建设成为地球上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

一般来看,“美丽中国”首先体现的是自然环境美。因为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地球生态系统长期进化和发展的产物。人类离不开大自然,必须在大自然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没有美好的生态环境不可能有人类美好的生活。但人之于自然的依赖不仅为大地、阳光、空气、花鸟与山水景观,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要素均须取自大自然,包括食物、衣料、能源、建材和所有的工业品原材料等。在这里,大自然会由于人类的过度索取致使生态恶化,也会因为人类的善意维护和适度改造而美好。所以,中国能否建设成为人类在地球上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关键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相适与和谐的关系。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1]230没有良好的社会文明环境就没有美好的自然环境,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不会有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反映。说到底,人与自然之间的相适与和谐,主要取决于人与人之间,以及每个人自己的身与心之间,是否撑起一片和谐与美丽的蓝天。如上所述,“美丽中国”的内涵绝不仅囿于自然环境美,它还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个人的身与心之间相适和谐的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美丽中国”作为党的十为我国未来发展所提出的美好愿景,凝聚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由此出发,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为了让人民在自己国家充分享受蓝天白云与地面清洁卫生的生态环境美,百业俱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共富美,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的社会和谐美,爱国、敬业、诚信的百姓文化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美。简言之,就是将“美丽中国”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战场在乡村

按照地理学的分类,通常将凡有固定人口聚居的各类空间场所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乡村和城市。人类先有乡村,后有城市;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其中,乡村是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落形式,它由农舍、牲畜棚圈、水井、田园绿地和狭窄道路等要素构成。人口相对稀少是基本特点,田园风光为其一大特色;城市则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人口数量大、密度高,建筑林立,街道交通纵横交错,有较多的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3]56-57显然,两者各具功能、各有不同的景观特色,但又互为依托、彼此共存。笔者之所以说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战场在乡村,主要理由基于以下几点:

(一)在中国,乡村地域分布最广、覆盖面积最大、承载人口最多,没有“美丽乡村”就谈不上“美丽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仅陆地面积有九百六十余万平方公里,排世界第三。除去约占全国总面积近半的沙漠、戈壁、沼泽、冰冻高原和干旱地区之外,在这片幅员广大、地形多样的国土上广泛分布有535万多个自然村落、70万个行政村②,其生产和生活用地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4.8%(其中,耕地占总面积的14.3%,林地占26.7%,园地占1.5%,牧草地占23.2%,其他农用地2.5%,建设用地40%,未利用地27.9%),③占全国目前可利用土地总量的75.31%;[4]307-31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④由此可见,无论从土地面积,还是从人口数量,乡村都属于中国的绝大部分和绝对多数,没有“美丽乡村”就绝对谈不上“美丽中国”。

与城市相比,乡村之美源于它的自然生态。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延伸发展,乡村生态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有资料显示,全国约近一半的乡村生态恶化(黄季j、刘莹,2010)。如:农业种植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的挥发产生的大气污染及其残留物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农用地膜、温室大棚等塑料制品产生的白色污染。2010年初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总氮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3.7%、57.2%和67.3%。[5] 2010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其中有半数以上未做任何处理(仅37%行政村生活垃圾获处理)。①垃圾占据了大量土地,以致土壤、水体、大气受到了严重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危害最大,约占中国耕地的10%左右。可以看出,乡村环境污染已经越过了全国 “半壁江山”。[5]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只有乡村美丽才会显得城镇美丽,只有占全国绝大部分土地面积的乡村美丽才会有全中国的美丽。

(二)“民以食为天”,乡村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衣食之源

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经济活动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人均耕地约1.4亩(不足世界1/2)的大国,确保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然而,前些年由于不少地方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GDP冲动”,造成耕地大量流失;加之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乡村劳动力流失和农业人才青黄不接等现象都已成为危及中国粮食安全的突出矛盾。目前,虽然中国基本粮食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但算上大豆,自给率则低于90%,加上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维持在80%。②可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十分艰巨。

“农业稳,天下稳”。建设“美丽中国”,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2013-12-25)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把农业放在全局工作的首要地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美丽中国”要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优先方向,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也就是说,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让农民愿意留下、愿意种粮、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美丽乡村,成为他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经济富裕而环境污染不是美丽中国,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同样不是美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社会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然而,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是基本国情。全国至今尚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3-03-26),其中绝大部分就居住在乡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乡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长期滞后,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尽管这些年来我们实现了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之比仍超过3∶1,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城乡差距扩大、贫富分化势必社会不和谐,实现“美丽中国”也会成空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实现十提出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乡村社会事业与农业、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如:提高乡村教育投入和特困生补助标准,增加财政对乡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普照多一些,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增收成果。同时,加大对农业补贴(农民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减少种田成本;并在“多予”政策上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因自然灾害和市场疲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促进农民增收。唯此,切实提高广大乡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才能让乡村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四)乡村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基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是以农耕为主体的文明,农耕文明之根不在城市在乡村。历史上,自以农耕为主体的氏族单位形成后,乡村便成为华夏先民聚落的主要形式。“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人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取粮于田,食粮与腹,养畜、养禽,还肥于田,循环不息,耕作不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些都是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的乡村自然生态写照。正是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中国乡民村田同井、聚族而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相依相帮,困难相扶持。形成了乡土中国绵延千年的社会风俗与人际关系。

乡村是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家园的根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乡村不变成荒芜的废墟、老少弱病留守的空巢、记忆中遥远的故园?建设“美丽中国”的切入点之一,就是要更好地夯实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让“美丽中国”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现实问题,何妨让更多的社会贤达造福桑梓、守望邻里,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两栖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全面发展,努力改善基层治理与百姓民生。让乡村设施多起来、乡村经济好起来、乡村面貌靓起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百姓安家乐业的美好家园,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无数的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

三、在希望的田野上建设“美丽中国”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名叫《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唱响在神州大地。歌词大意是: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为她富裕、为她兴旺而劳动耕耘。这首歌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田园生活的憧憬之情,更多表达的是对乡村大地由于农业生产所带来蓬勃生气的赞美。

农业是人类的生命线,乡村和大地是生命的根。如果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没有生命的空壳;如果没有乡村的美丽与农民的富裕,“美丽中国”的建设或将是无根的、虚幻的繁华。因此,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有赖于作为乡村主导产业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产业支撑

中国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石化农业”功不可没。但与化肥和农药施放量的逐年增长同步,人们在获得温饱之余,且愈来愈近地感受到“石化农业”的负面效应。以化肥的使用为例,农业部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消费5000万吨化肥(人民网,2013/07/26)。化肥在目前农业投入成本构成中占60%,农民每年化肥投入高达3000亿元。并且,农业生产长期依赖化肥又带来了两个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方面是化肥利用率低下。大部分农民仍然凭自己的经验施肥,造成肥料的淋溶、挥发,浪费严重。2011年我国氮肥施用量2400万吨,因肥料利用率低,仅氮肥直接损失约1000万吨,折合人民币约340亿元。另一方面是农田过量施用化肥以及农业有机废弃物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6] 根据农业学者(刘强、薛惠锋,2005;何佳芳、肖厚军等,2010;张福锁等,2010)的分析,过量施用化肥至少有四大危害:(1)过量施肥尤其是氮肥,容易使庄稼贪青晚熟、易倒伏,病害多。(2)长期过度地使用氮肥、氨肥,会破坏土壤结构,致使蚯蚓、蛙类动物和微生物等消失匿迹,造成土壤板结;土传病害大量蔓延,土地耕作价值衰减。(3)超标施化肥,导致了农产品品质明显下降。如:瓜果吃起来不甜,蔬菜入口不鲜。(4)因施肥过量,造成水体、土壤、大气及食品等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7]60-61此外,滥用农药对自然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尤甚于化肥的过度施用。换言之,再依赖于增施化肥农药来实现农产品高产稳产的目标不仅会增加农业成本,还必将导致我国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并直接危及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摆脱“石化农业”的困境,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农业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等。

1. 生态农业是以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按照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物种组合相协调、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结合、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自然再生产建立以食物链网络化、废弃物资源化的物质良性循环体系,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例如:在我国北方以地膜覆盖为重要内容的旱作农业(塑料大棚)+养猪+厕所+沼气“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南方以江西省赣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为典型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等。[8]1-4

生态农业强调立体产业结构、要求多样化经营,属于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的大农业;同时,它的触角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因而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寓多功能、多样化经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如:浙江省杭州市浮山村生态农业模式。

2. 有机农业以无化肥、无农药农业而著称,且与我国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它的科技进步与生产率提高。在国外,有机农业又称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或自然农业。例如,美国农业部的定义:它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和动物排泄物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林祥金,2003-07);德国的有关规定同美国大致接近。作为现代农业,我国的有机农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生态农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据国家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现有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50大类, 400~500个品种(包括蔬菜、豆类、杂粮、水产品和野生动植物产品等);截至2009年,世界有机农田面积为3720万公顷(约占全球农业用地总量的0.85%)。其中,中国的有机农田面积为185万公顷(占到全国农业土地面积的0. 34%)。[9]34-37自2011年至2014年,中国有机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幅度为29.5%、17.5%、32.8%。

由于有机农业禁止施用化肥和农药,因而在国内外市场上有机农产品以无污染、无危害而受到消费者青睐。1997年全世界有机食品和饮料零售总额约为 100 亿美元,2000 年增长到 175 亿美元,增幅 75%左右;2008 年全球有机食品零售额突破 800 亿美元,增幅超过4.57倍。据统计,中国有机食品的消费额正在以每年30%~50%的速度迅速增长。此外,由于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因而能够有效增加农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与乡村经济发展。